週末讀了一本先前就很想看的書,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」這本號稱融合童話的心理諮商經典。內容是敘述成長在富裕家庭的蛤蟆先生,住在家傳的莊園裡,若要說牠的一生有何可誇耀的事蹟,好像也就是冒險犯難(逃獄)還有敢於嘗試(炫富),看似意氣風發的生活著。但就在某一天,牠的朋友-鼴鼠去探望牠,發現蛤蟆先生正處於一種自暴自棄、往日光彩盡失的的厭世狀態,害怕失去好友的鼴鼠趕快通報河鼠還有老獾,趕快去關心。
於是牠們合力勸說蛤蟆先生應該去找心理諮商師,治療這負面的情緒。蒼鷺心理諮商師帶領蛤蟆先生從第一次起,認清自己應該才是想來諮商的當事人身分,以及藉由傾聽蛤蟆先生想說的內容,讓牠更認清自己,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及舉動,認清後才能有所成長,以及奮鬥的動力。藉由這十次的諮商,蛤蟆先生剖析自己從幼時的家庭生活,被長輩漠視及不被期待,成為自己想盡辦法就是要吸引他人注意,卻又在犯錯時害怕被指責,而主動退讓認錯,反而讓別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愛出風頭亦惹事端的傢伙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蛤蟆先生的家族擁有優秀的釀酒廠,自年幼時就被要求應該要表現卓越的牠背負著很大的壓力,表現平平的蛤蟆先生因此常常被父親責備,而想要讓父親注意的心情又時常表現失誤,一直被否定的牠也否定了自己,導致某一天情緒崩潰,一厥不振。在這十次的諮商中,蒼鷺幫助蛤蟆先生,從認清自己的兒童狀態,面對幼時的心理創傷,了解父母狀態的影響,加強了成人狀態的認知與能力,讓牠重啟心房,不要再演苦情連續劇,並且堅強起來,面對老獾在自以為是的逼宮,直接面對且明確自己的立場,之後面對現況,擬定自己未來要努力的事業目標。
影響我們情緒的狀態分為兒童狀態、父母狀態及成人狀態。當我們年幼時的兒童狀態,一開始都有這最單純的喜悅、憤怒,悲傷及恐懼的情緒,隨著父母對我們的態度與行為,幼兒會藉由改變原始的情緒狀態以迎合父母,讓自己可以得到被照顧的生活。當我們漸漸的成長,兒童狀態與父母狀態的衝突造就了成人狀態,而演變成我們與他人的相處方式,還有自我思考的模式。這些看起來很深奧的學問,在本書中以動物寓言故事來描述,變的淺顯易懂。
拉拉也有過陷入低潮,提不起勁的狀態,一開始也覺得都是某某某的因素,但在看了N本推理小說,還有杜拉拉升職記全套故事之後,對於造就現況的Why異常有感,也因為知道了為什麼,面對現況,當時還沒有設定什麼遠程目標,只有懷著且戰且走的心境,一路走到今天。在看了這本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」,我終於恍然大悟,其實很多自己不自覺的行為模式,是從兒童狀態與父母狀態拉扯,就像是不同的板塊移動推擠一般的成果,但藉著其他考驗而形塑出現在的處世之道,也就是成人狀態,成人狀態可以一直改變,因為這是現在進行式。
拉拉的不負責心得就是:兒童狀態與父母狀態好比是昨日的自己,在幼兒到成人的階段中, 與他人相處的方式而造就了現在的我。現在的我進行的成人狀態成就未來的我是什麼模樣。我們要過什麼的生活其實是自己選擇的,當你覺得別人都欺負你的時候,其實是你正在演出「我好可憐」的遊戲,因為你覺得自己過的不好所以全世界都對不起你,但是讓你過的不好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。面對問題,接受自己,放下過去,其實就是本書要傳達的,心理諮商師不是扮演告訴你答案的角色,而是藉由傾聽,找出引導你的方式,讓你成長的陪跑員,要讓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取決於自己,而不是別人決定的。看完這本書真的有種找到動力的感覺,也會想分析自己的幼兒狀態及父母狀態,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,很有趣的驗證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