騎著機車前往媽祖宗教文化園區的路上, 就可以遠遠的看到媽祖巨神像,彷彿是在指引海上的船隻前往正確的方位般,令人心理感受到平靜.
抵達馬港天后宮前會先看到這馬祖劍碑, 這是民國37年由馬防部建置, 經由連江縣政府多次整修, 簡潔的線條, 非常有特色!
馬港天后宮也稱為馬祖境天后宮, 是海盜蔡耕在清朝嘉慶年間,為祈求庇佑,在馬祖地區建造了4座天后宮的其中一座.
媽祖娘娘是宋朝年間,出生在福建莆田的湄洲村, 據傳擁有預知福禍的能力, 也善水性, 藉由乘船渡海在水上協助遇難的漁民或商旅船隻, 受到眾人的愛戴. 因為其父兄在一次暴風雨時未歸, 媽祖投海救父而罹難. 媽祖的屍身當時漂流到現在的馬祖港, 村民將他厚葬在現在馬祖境天后宮的位置, 湄洲的村民後來得知後,將媽祖的屍身移葬回湄洲, 這裡只剩墓石及衣冠塚的遺跡.
廟方有將媽祖的墓石以強化玻璃保護, 並慎重告示不可碰觸, 據傳民國52年, 國軍部隊進駐廟內辦理伙食, 不甚燒毀一部分的建築, 在重建時, 工兵任意將地磚鋪改在墓石之上, 當時除了墓石上的地磚碎裂之外, 其餘的都完好如初. 設置保護的區域是很神聖的, 先前也有其他事蹟顯示這個區域要維持原貌, 不可不敬喔!
天后宮大約每20年就會進行修繕, 現在的天后宮是2002年整修完成的宮殿式建築, 龍柱石刻及浮雕門神是結合兩岸三地的工匠共同完成的.在2009年由馬祖籍畫家兼登山家李小石, 背著媽祖神像挑戰爬喜馬拉雅山, 登上聖母峰的金身神像就供奉在馬祖境天后宮.
而莊嚴的媽祖巨神像, 就在馬祖境天后宮旁, 媽祖宗教園區, 包含了馬祖境天后宮, 朝聖步道, 門前山坑道及媽祖巨神像.
這邊就是馬祖港, 在福澳港啟用之前, 這裡一直是進出馬祖的門戶, 身兼漁港,商港及軍港的功能.
前往媽祖巨神像的路徑有2個, 下圖是挑戰你心肺能力, 由山腳下走樓梯到媽祖巨神像前, 另一個則是由天后宮門前的廣場, 沿著商店街轉四維路, 騎車或開車上去.
而我們則是選擇用走的上去, 朝聖步道就是以媽祖為主題, 設置12座石雕, 介紹媽祖從出生到羽化升天的故事,
故事看完了, 就是爬樓梯的開始......
爬完了第一階段, 還有第二階段......
就這樣一階一階的走上去, 回頭看也挺有成就感的......
終於走到巨神像的船腳下了真的是汗流浹背, 氣喘吁吁......
看到媽祖娘娘莊嚴的聖像, 也覺得這一路走來的辛苦及汗水都值得了~今天的天氣很好, 還飄來一朵雲讓我拍照, 真的是太美了!
媽祖巨神像身高28.8公尺, 加上避雷針後就是29.6公尺,是馬祖列島的總面積, 由365塊白色花崗岩拚接而成, 象徵365日天天都平安.手持燈具也象徵是指引海上的明燈.
門前山坑道的誕生則是有個小插曲, 由於當時要在園區尋找放置神轎的地方時, 在擲杯請示媽祖後,指定了放神轎的地方,在工人開挖時意外發現底下有個戰備坑道,恰位於媽祖巨神像下方,坑道入口處上方又剛剛好能安置媽祖神轎,尺寸一分一毫不差,簡直就是為神轎所打造。祈福坑道就像是巨神像的轎底, 走進祈福坑道就很像是媽祖遶境時, 有人會去鑽轎底祈求平安一樣的含意.
坑道內設有照明燈, 明亮的空間讓朝聖的人很安心,
走出來回頭一看, 真的是戰備坑道的模樣呢, 是說這一切也安排得太剛好了吧~
祈福坑道是有開放時間的喔~
出口處也有可愛的媽祖石雕, 先坐在旁邊休息一下......
走回馬祖境天后宮, 正是夕陽時分, 在天后宮的門前廣場, 是觀賞日落的好位置.
在馬祖的第一天, 充滿了驚奇, 也得到了平靜,
在跟台灣本島很不一樣的馬祖,迎接夕陽, 靜靜的看著老爺跟旅人興奮的操作相機, 分享彼此的人生經驗, 來馬祖真好!